泽连斯基的办公室里弥漫着火药味,桌上那杯咖啡早就凉了。
这位乌克兰总统第三次把外交部递上来的报告摔在桌上,"美国人要和普京单独谈?那我们算什么?炮灰吗?"办公室里谁都不敢吱声,只有窗外的防空警报时不时发出刺耳的嗡鸣。
阿拉斯加的这场会面来得突然,就像特朗普的推特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。原本说的是在阿联酋碰头,结果转手就改到自家后院,这事儿整得跟东北冬天换衣服似的说变就变。俄罗斯那边倒是不慌不忙,克里姆林宫的新闻秘书跷着二郎腿说:"哪个地方都一样,反正都是谈。"
特朗普这招玩得够绝,活脱脱就是街头小贩抢地盘的路数。先把价码喊得老高,一会儿要制裁一会儿要派兵,等普京答应见个面,马上话锋一转,"咱们都是文明人,坐下来好好谈"。难怪基辅街头卖报的大爷都说:"美国人这招数,比俺家楼下水果摊的电子秤还能作假。"
美国人开出来的条件听着挺唬人:克里米亚不要了,东边那四个州就当送人情,乌克兰也别想着进北约这回事。莫斯科的大佬们估计睡觉都能笑醒,毕竟这几块肥肉惦记了这么多年,现在居然有人主动端上桌。可乌克兰这边就难受了,就像是被人抢了钱包还得笑着说"您拿好"。
泽连斯基现在简直是骑虎难下。开会前白宫那边放话说可能要请他过去,可转头国务卿又说暂时没这计划。这操作跟菜市场砍价一个套路:先晾你一会儿,等你急眼了再慢慢谈。莫斯科那边更损,报纸上直接点名道姓:"一个演电视剧的懂什么国际政治?"
前线的士兵听说这事都炸锅了。"合着我们流血打仗就是给这帮政客当筹码?"一个满脸硝烟的连长蹲在战壕里发牢骚,"美国人想走就走,俄国人想拿就拿,我们呢?拿命换了个寂寞?"旁边的老兵默默擦着步枪,他知道这话虽然糙可说得在理。
要说最难受的还是欧洲那几个国家。德国法国急得团团转,想在英国搞个三方会谈抢在前头。结果华盛顿那边连个眼神都懒得给,活像菜市场里急着收摊的老板。巴黎的一位外交官私下嘀咕:"我们在这儿忙前忙后,人家直接把我们当空气。"
普京这盘棋下得确实老辣。从年初大军压境开始,一步一步把美国人逼到谈判桌上,现在连地盘都能正大光明地要。莫斯科的电视台整天循环播放专家点评:"这都是西方自找的!"街头的年轻人都开始学俄语了,他们说懂俄语找工作容易。
乌克兰国内现在乱成一锅粥。西部的人喊着宁死不屈,东部的人巴不得早点结束战争。国会里两派议员差点动手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职业摔角。总统府周围天天有人示威,有人举着牌子写"不做亡国奴",也有人举着"我们要和平"。
前线的战报一天比一天惨烈。无人机拍到的画面里,整排的坦克变成废铁,年轻士兵的尸体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。医院里永远挤满伤员,走廊上都是血迹。有个护士累得在墙角打盹,手里的纱布还沾着血。
纽约时报的记者在基辅街头采访,问老百姓怎么看即将到来的谈判。卖面包的大婶头都不抬:"有啥好说的?大人物们吃饭,小老百姓付钱。"旁边修鞋的大爷补了句:"这顿餐费收的是人命。"
俄乌边界上又集结了新部队,士兵们在雪地里练习射击。坦克履带碾过的地方留下深深的印子,像是给大地刻下的伤疤。军官看着崭新的装备很满意,对着新兵训话:"美国人要面子,我们要里子。"
加拿大宣布要给乌克兰送新武器,德国说要派医疗队。这些新闻在电视上滚动播放,却挡不住前线的坏消息。有个寡妇在电视采访时说:"他们送来的援军永远迟到,送来的棺材永远准时。"
谈判开始前一天,阿拉斯加突降暴雪。酒店的暖气开得很足,服务生说这是三十年来最大的雪。特朗普在看文件时抱怨空调太热,普京倒是很适应。两个老对手见面时笑容满面,像是多年不见的老友。摄影师的闪光灯下,没人注意到角落里乌克兰代表的脸色难看至极。
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,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跟我们联系,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。
策略配资,深圳股票配资平台,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