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湾区结合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期评估,储备1300余个总投资约7.2万亿元的项目库,力争纳入国家各类规划,为大湾区的长远发展提供项目支撑
粤港澳大湾区出台多项有力举措,优先保障重大平台及项目用地,为迈向“一点两地”的宏伟目标筑牢“地基”
文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周科
珠三角枢纽机场(广州或佛山新机场)工地轰鸣,上百台机械在佛山与肇庆交界处昼夜不息;横琴粤澳合作区填海造地,为未来开拓空间;万洋众创城里,中小企业集群正借力社会资本快速崛起……
近年来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项目深度联通、规则机制深层对接、市场一体化持续推进,这片充满活力的区域正朝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、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“一点两地”稳步迈进。
作为大湾区发展的强力引擎,重大项目建设保障机制至关重要,在谋划储备项目、优先保障用地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等方面,一系列务实且创新的举措不断为大湾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善作善成谋划储备项目
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,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,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,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;国内1天送达,周边国家主要城市2天送达,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——这是《广东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提出的未来三年实现“12312”出行交通圈和“123”快货物流圈目标。其中,打造“12312”出行交通圈方面,谋划公路、铁路、水运、机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大项目400多个,总投资4万多亿元。
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承载地,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,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而谋划储备项目,是大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。
完善通道布局,蓄力“多点开花”。在科技创新领域,以横琴、前海、南沙、河套为支点,推进“广深港澳”科技创新走廊建设,谋划一批重大科研项目,加速构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提升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;在产业发展方面,立足增强产业发展接续性和竞争力,加快推进巴斯夫(广东)一体化、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等一批重大石化项目,助力打造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,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;深入推进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”工程,加快补齐粤东西北地区短板弱项。
谋划项目,规划先行。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大湾区谋划一批互联互通项目,丰富交通网络的“支流”和“毛细血管”布局,解决交通痛点、堵点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同时结合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期评估,储备1300余个总投资约7.2万亿元的项目库,力争纳入国家各类规划,为大湾区的长远发展提供项目支撑。这些项目涵盖了能源、水利、环保等多个领域,将进一步完善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体系,提升区域发展的承载能力。
政策是重大项目建设的指南针和助推器。“2023年增发国债、中央预算内投资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,为大湾区重大项目谋划提供了重要机遇。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对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说,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,大湾区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、民生保障、产业升级等领域。
大湾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、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,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。在广州,为加快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这一重点项目,政府不仅在土地征收、规划审批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,还制定了详细的征拆安置政策,保障被征拆群众的合法权益。深圳则聚焦科技创新领域重大项目,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。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,给予资金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支持。
此外,立足各地实际,广东鼓励各地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、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,谋划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项目。比如,粤东西北地区围绕“百县千镇万村”工程,积极谋划产业转移平台、海洋经济、新农村建设等领域项目,加快补齐发展短板。通过建立项目谋划储备能力提升常态化机制,分领域、分片区、多层次组织专题辅导,不断提高项目谋划储备能力,定期对入库项目动态调整,确保项目库的时效性和高质量。
施工人员在位于广州南沙区的万龙大桥钢梁支架上接收首节钢箱梁(2025 年 4 月 29 日摄) 刘大伟摄 / 本刊
重大平台及项目优先保障用地
炎炎夏日,珠三角枢纽(广州新)机场施工现场热火朝天,上百台重型机械轰鸣不断,响彻大地。
这一计划打造成为“机场+高铁+地铁+高速公路”的立体交通枢纽,最大的不同点是选址非常特殊——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和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的交界处。建成后,这里将至少汇集广湛高铁、珠肇高铁、深南高铁三条高铁,对优化粤港澳大湾区机场布局、提升机场群服务保障能力意义重大。
“我们从项目选址选线阶段就提前介入,指导规划团队科学合理选址选线,尽可能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,力求严格节约集约使用土地。”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,“我们全力加快项目用地预审审查,持续跟进后续的先行用地、用地报批等工作,确保项目用地需求。”
土地资源是重大平台及项目落地的“基石”。在保障用地方面,粤港澳大湾区出台多项有力举措,优先保障重大平台及项目用地,为迈向“一点两地”的宏伟目标筑牢“地基”。
——明确重点保障对象,制订重大项目自然资源服务保障清单,将铁路、公路、机场、港航、水利、能源、产业、民生等多个领域的重大项目纳入重点服务范围,实行“一个项目、一套人马、一跟到底”的跟踪服务机制。
比如,新建龙岩至龙川铁路武平至梅州段(广东段)是强化大湾区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协调联动、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,对于完善区域铁路网络布局十分关键。项目推进过程中,因车站设置问题需变更红线并开展重新用地预审,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工作人员多次向上级部门沟通汇报,争取政策支持,保障重新用地预审工作顺利推进。
——在创新用地保障举措上,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部系列要素保障政策。对面积超出原预审范围、范围重合度低的项目不再组织重新预审,放宽现行用地政策适用范围和比例限制。据统计,仅2024年就保障了G80广昆高速公路粤境横江至马安段改扩建工程等13宗交通、能源、水利重大项目先行用地,有效推动项目早日开工。
——在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面,广东明确规则,优先向粤港澳大湾区、新质生产力、民生保障、县域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、重大平台、重大项目倾斜配置。对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内的项目,以及纳入省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的单独选址的交通、能源、水利重大项目、农村村民住宅等所需用地指标由国家统筹保障。省指标主要用于保障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,12类民生项目,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基础设施项目,支持重点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指标、奖励指标等。
在广州南沙这片热土上,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。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、厅长胡建斌说,为支持南沙优规划、拓空间,科学调增城镇开发边界扩展系数至1.9,明显高于全省平均的1.3,充分保障高质量发展空间需求。
在中山市,土地要素保障方面同样成绩斐然。深中通道、深江铁路、南中城际等重大交通路网建设得以顺利推进,背后离不开土地房屋征收工作的有力保障。针对南中城际项目大部分施工用地需租借土地的情况,中山市自然资源局深入调研,出台借地补偿政策,填补了政策空白,为项目动工奠定基础。
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
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运营,是激活区域发展潜能、汇聚多元力量的关键一招。为拓宽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来源,提升项目运营效率,粤港澳大湾区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。
今年4月,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广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若干举措的通知》,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,聚焦铁路、高速公路、港口、机场、水利、核电、火电、充电桩、储能、先进制造业、现代设施农业等众多领域,旨在吸引民间资本广泛参与,为大湾区建设注入澎湃动力。
从纸面到实践,大湾区多个地市已着手行动。近日,珠海启动2025年首批面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工作,梳理筛选出24个符合珠海城市功能定位、投资回报机制明确、有一定投资需求的项目,总投资约370亿元,拟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约105亿元。
本刊记者打开清单看到,珠海此次推介项目涵盖高速公路、老旧厂区改造、垃圾处理、信息科技、海洋经济、养老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多个行业。其中,江门至珠海高速公路珠海段改扩建工程总投资53.467亿元,拟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额30亿元;珠海市香海大桥西延线一期工程总投资29.9亿元,拟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额15亿元;珠海市香洲区香洲北工业区连片更新改造项目总投资89.9亿元,拟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额10亿元。
先进制造业是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核心领域,社会资本的参与为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作为中小企业集群服务商、中国民营500强企业,万洋集团在大湾区积极布局,其投资20亿元建设的高明(荷城)万洋众创城项目,占地面积约256亩,以装备制造、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等为主要方向,规划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绿色生态智造产业基地。该项目不仅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入驻,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,还获得多家银行总计40亿元的意向金融授信,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。
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湾区重大项目建设运营,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。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,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将涌入大湾区,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”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说,大湾区应通过城市间的交流对接合作,支持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依法依规通过合资共设、股权转让等方式,共同参与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运营,从而形成湾区资源与社会资本共赢。■
策略配资,深圳股票配资平台,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