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突然爆发,这场历史性的动乱给唐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灾难。作为帝国的主心骨,唐玄宗李隆基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压力。
到了公元756年7月13日的清晨,唐玄宗终于决定逃离长安,踏上了漫长而危险的逃亡之路。那一夜,他从延秋门出发,带着一小队随行人员开始了逃亡旅程。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,他并未顾及在宫外的皇妃、公主以及亲王们的命运。随行的人中,除了一些重要的宫廷人物如杨贵妃的姊妹、少数皇子、皇妃及一些皇孙外,还有杨国忠、韦见素等高级官员,以及一部分亲信大臣,如御史大夫魏方进、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宦官高力士等。为了保障安全,三千名兵士组成了护卫队,其中2000名由太子李亨亲自指挥,负责殿后。
两天后,唐玄宗一行抵达了距离长安约50公里的马嵬驿。可是,逃亡中的将士因为饥饿、劳累,心生怨恨,口中不满情绪不断爆发,甚至出现了反叛的声音。此时,太子李亨与陈玄礼商议,决定为了安抚军心,必须处置权臣杨国忠。当即发生了“马嵬驿兵变”,杨国忠与其家族成员韩国夫人、秦国夫人,以及魏方进等人,都在混乱中被士兵们残忍杀害。
展开剩余76%紧接着,陈玄礼提出,若不除掉杨贵妃,恐怕将士的怨气难以平息。唐玄宗一时感到左右为难,心中充满了不忍,但高力士在一旁劝道:“贵妃无辜,但现在将士已将杨国忠处死,而贵妃依旧在陛下身边服侍,他们又怎能心安呢?”最终,玄宗不得不下令由高力士执行命令,杨贵妃在时年38岁时死于非命。
关于杨贵妃的死因,历来有三种说法:一是被缢死在佛堂,二是被乱军斩杀,三是吞金自尽。无论是哪一种说法,都让人感到无比悲痛。贵妃死后,父子关系断裂,唐玄宗独自进入蜀地,而太子李亨则在灵武称帝,尊玄宗为太上皇。
两年后,唐朝将领如郭子仪等人重夺失地,唐玄宗便从蜀地回京,指示高力士为杨贵妃重新安葬。然而令人奇怪的是,贵妃的墓地似乎早已无法找到。根据《旧唐书·后妃列》中的记载,唐玄宗在收到贵妃的香囊时,内心异常伤感,深感无比悔恼:“香囊尚在,尸身已不见。”为了纪念贵妃,他命人将贵妃的形象刻画在别殿,日夜对其默哀。与此同时,《新唐书·后妃列》中则没有提到“肌肤已坏”一词,而是说贵妃的香囊仍然保存完好,帝王悲伤流泪,最终让人制作贵妃的画像。
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深刻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:“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。”这一诗句也成为了后来传说中的经典。由于这些历史记载含糊不清,杨贵妃的死因与葬地成为了谜团,后人对她的去向产生了无数猜测。部分人认为她并未死于兵变,而是逃离了这片是非之地。
在历史学者中,台湾学者卫聚贤提出了一种极为离奇的猜测,他认为杨贵妃并没有死,而是被秘密带往了美洲,成为了另一段历史的传奇。而另一种较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,杨贵妃在兵变后并未死亡,而是被保护起来,最终逃亡到了日本。传言中,陈玄礼虽然参与了处死杨贵妃的决定,但他内心并不愿意伤害这位美丽的皇妃。因此,他与唐玄宗及高力士暗中商议,通过侍女替换杨贵妃,然后通过自己的亲信将杨贵妃护送至日本的一个名为“久津”的小村落。
这种说法虽难以考证,但也不是没有道理。毕竟,陈玄礼是唐玄宗的忠实支持者,而他最后的选择也使得玄宗得以平安度过难关。值得注意的是,杨贵妃和陈玄礼在日本的久津村留下了痕迹。村中确实有一座被称为“杨贵妃墓”的遗址,这个地方至今被日本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。
久津村的杨贵妃墓地建在一个山坡上,由乱石堆砌而成,上面伫立着五座石塔。附近还竖立着一块牌匾,写着“安产、子宝、缘结”六个字,象征着人们对杨贵妃的敬仰和祝福。墓地旁还有一座高约6米的杨贵妃汉白玉雕像,很多前来祭拜的游客相信,向杨贵妃祈求将能够确保母子平安,获得美满的婚姻和幸福。
在日本的文化中,杨贵妃与埃及艳后、小野小町一同被视为三大美女。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推崇杨贵妃,部分源于白居易的《长恨歌》在日本的广泛传播。白居易的诗作简洁而深刻,情感表达直白流畅,极为适合日本读者,至今在日本被尊称为“诗仙”。
关于杨贵妃是否确实逃亡日本,虽然没有确凿证据,但日本人对她的崇敬已经深入人心。近年来,曾有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在节目中宣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,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,尽管真假难辨,但这一传言再次激起了人们对杨贵妃命运的好奇。
而在中国,杨贵妃的墓地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西安以西的马嵬坡,这里也成为了很多人追寻历史足迹的地方。然而,关于杨贵妃的真正死因以及她的后续命运,至今仍然扑朔迷离,令人难以释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策略配资,深圳股票配资平台,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